招办老师眼中的填报高考志愿十大误区
招办老师眼中的填报高考志愿十大误区
为帮助考生和家长科学合理填报高考志愿,避免陷入误区,阳光高考平台特进行“填报志愿误区”投票问卷调查。我们请各省市招办和高校招办老师根据经验,选出心目中对考生报考影响最严重的十大误区。
针对往年考生填报志愿出现的问题,我们设计了近30个误区选项,分为院校和专业选择、报考心理、报考策略、其他方面等四大类。该投票问卷得到了省市招办和高校招办的大力支持,共有133位招办老师参与投票。
投票结果显示,招办老师眼中填报高考志愿的十大误区依次为:
一门心思奔名校;
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内涵;
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选择专业时,不考虑考生的兴趣和特长;
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孩子只负责学习就行;
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点击查看详细投票结果
高考志愿对考生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有重要影响,也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又没有相应的经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
希望我们这次调查能帮您避开一些常见误区,更加科学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实现美好的人生目标。
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
“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
考生家长:高考填报志愿避开三“误区”
北京本科志愿填报5月17日24时就截止了。笔者从多种渠道了解到,一些高考生父母在帮孩子填报志愿时,容易陷入选报“名牌”高校、“在京高校”、“热门”专业三个误区,要注意避开。
有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一志愿报考一所心仪“名校”,二志愿放弃。笔者认为,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孩子分数不够,本科一批一志愿没被报考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的机会。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不结合孩子兴趣和爱好,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也是不可取的。专业的“冷”与“热”是相对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专业的冷热也随之变化。很多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就业时并非抢手,而现在招生时“冷门”的专业,就业未必是“冷门”。此外,一些专业录取对考生的身体条件、性别、单科成绩等有要求。由于兴趣和爱好是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父母结合孩子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有利于提高孩子入校后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父母不要为热门专业而扼杀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只选报在京院校也不可取。目前,造成父母不喜欢报考京外院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觉得所在省招生计划数大于外省,填报招生计划数多的学校,录取希望相对较大;二是一些父母担心孩子到外地上学不适应,不愿意孩子外出读书。其实,大学办学地域不代表高校办学水平,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也不乏名校,这些学校在所在地区录取的分数都很高,但在北京录取分往往仅在一本省控线上或略高。考生如果考不上北京知名高校,选择京外一些名校岂不更好?所以,父母要结合孩子性格特点、考试成绩、自理能力等各种因素,理性选报京外高校。
笔者认为,父母要在充分了解招生院校往年招生情况和今年招生政策后,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填报志愿,避免走入志愿填报的三个“误区”。
误区二: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每年高考,教育部都要出台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并且都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招生章程。
在人们的印象中,各高校在招生时用以介绍学校和专业时,用的都是“招生简章”。虽然“招生章程”已使用多年,但“招生简章”仍然常挂在许多高考咨询者——考生和家长的嘴边。非常有意思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在释义“简章”时使用的例句也是“一份招生简章”。
教育部何以要求高校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招生章程?这还得从“招生章程元年”的2002年说起。
“招生章程”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是在2002年。当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高校“对已有的规章和办法重新修订”。《通知》中提到的“已有的规章和办法”之一,就包括各高校的招生简章。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简章,即“简要的章程”。而“招生章程”不能“简”,这几乎成了当时的一个强烈呼声。
由于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当年各高校的招生简章多比较简要,有的用语也比较模糊,其内容主要是学校性质、招生人数、专业设置等,这些信息对于考生来说,只不过是些“浅层信息”。也许当年还没有“阳光招生”这一概念,但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已经有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强烈愿望。这就要求高校应在原有“简章”的基础上,制定出明确、具体、比较完备的、与独立法人地位相称的“章程”。因而教育部在当年的《通知》中要求高校有关“招生条件、录取程序和规则等必须事先在招生章程中公布,做到公开、透明。录取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改在招生章程中对考生和社会的各项承诺。”
招生章程应运而生,并成为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主要形式。高校的招生章程不仅增强了高校招生的透明度,同时也增加了考生的知情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和考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区、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高校的招生章程是考生获取高校招生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就考生填报志愿而言,最具参考价值的则是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可以说,录取规则是招生章程的核心,是考生填报志愿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在教育部最新的高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对招生章程应包括的“录取规则”作了简要说明:“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
不过就“规则”的含义而言,教育部关于招生章程所应包括的其他主要内容如“专业培养对外语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等,也应包括在“录取规则”之中。事实上,许多高校也是将这些内容放在“录取规则”的条目中的。
这里要提醒考生的是,有的高校招生章程有关录取规则的内容并没有专门的“录取规则”章节;有的高校招生章程甚至没有章节、序号,录取规则有关内容是散见于招生章程中的;有的虽有“录取规则”条目,但仅仅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如某高校招生章程的“录取规则:严格遵守各省招考办有关规定进行录取”;有的高校招生章程的录取规则关于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只有三个字:“专业清”……这些,都是考生或家长在阅读招生章程时需要留意的,不清楚或有疑问的一定要向高校咨询。
当然,志愿表中可供考生填报的院校和专业是有限的,考生应有针对性地查阅高校的招生章程,并在查阅招生章程前做必要的知识储备。比如招生章程是怎么回事儿,录取规则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什么是“专业清”,如何理解“分数级差”,“分数优先”“志愿优先”到底是怎么样的优先法……如果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对这些没有作具体的解释,而我们又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会感到茫然,录取规则中对于志愿填报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就会失去作用,甚至会因错误的解读而导致高考志愿的错填误报。可见,填报志愿前研读录取规则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读懂弄透录取规则也不容忽略。
总之,招生章程是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更是考生决定院校或专业时的必要信息。考生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对招生章程尤其是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进行详细了解和正确解读,以降低志愿风险,防止无效志愿,合理选择院校,恰当填报专业。
误区三: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不同志愿填报方式要区别对待
志愿填报,梯度是关键
在很多志愿填报过程中,我们经常说到要注意梯度,学校志愿要有梯度,专业志愿要有梯度,那么究竟什么是梯度?填报志愿过程中怎样把握梯度,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采访了天津大学招办主任王海龙老师
揭底志愿梯度
志愿梯度就是考生填写院校或者专业志愿的排序。志愿梯度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院校志愿梯度,对于同一批次的多个院校志愿,其先后顺序就是院校志愿梯度;二是专业志愿梯度,对于某一个院校志愿,所允许填报的专业先后顺序就是专业志愿梯度。院校志愿梯度可以有多种选择,关键看考生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如可以按照院校的热门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也可以按照考生喜好程度从高到低排序,或者按照院校所在地区进行排序。有的考生也会综合考虑许多因素,例如某西部考生非常向往海边的城市,他在考虑院校志愿时基本上只考虑辽宁、天津、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高校,然后依据自己的高考分数,结合自己的喜好程度和高校的热门程度来填写志愿,其志愿是有梯度的,也是有自己特点的,也可以说是比较复杂的。对于专业志愿来说,考生也应该考虑到同一个专业名称在不同的院校的位置是不同的,A专业在X高校是最好的专业,在Y高校可能就是一般专业;而B专业很热门,但在X、Y两所高校都不是强势的专业。考生在选择专业梯度时,必须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讨论梯度问题的目的在于,同样的分数,应该如何填写院校和专业志愿以使得考生被自己所中意的院校和专业的录取机会达到最大,让自己的高考分数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在讨论此问题之前,考生应该明确有关自身的一些问题,例如:我最向往哪所大学?我最想去哪个城市?我最想上什么专业?我的兴趣爱好在哪个领域等等。
院校梯度,不同志愿填报方式要区别对待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就全国来讲基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江苏、浙江、湖南等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区市)的考生,在拉开梯度这个问题上,风险有所减小,但也不是不考虑。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在考虑梯度问题时,我个人的建议是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个志愿要有相当的保险系数,也就是说,按照往年的分数,考生的分数上最后一个平行志愿要比较保险。如果还要增加保险系数,则前两个志愿可以适当填写更加热门的院校。在此种报考方式下,考生应该主要考虑与自己的高考分数相符的几所院校,同时结合自己对院校的喜好程度与院校的热门程度。举例来说,A类院校属于以往录取分数最高,也最热门的院校;B类院校录取分数中等,比较热门;C类院校分数较低。考生将C类院校填得越靠前,则保险系数越大;A越往前,则保险系数越小。考生可以将自己的分数和院校的往年录取分数进行比较后,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一种梯度进行填写。
第二种志愿填写方式是实行非平行志愿的考生,院校梯度就非常重要了,我个人认为要把握两个方面。
首先,第一志愿最关键。因为考生的数量大大超过招生计划数,第一志愿得当与否基本决定了80%以上的录取机会,所以考生要慎之又慎。这一项最复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主要应考虑高校历年录取最低分、平均分、录取人数等信息。对估分填报志愿的考生来说,除了考虑前面所提及各项信息外,还需考虑自己所在中学的名次和高考估分的误差等多种因素,综合做出决定。2005年山西省某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浙江大学以1分之差未能录取,2006年该考生又第一志愿报考天津大学,结果又以1分之差未能录取,其原因在于该考生希望发挥自己分数的最大效率,而对风险考虑较少。对于如何判定风险,在此提供一种计算方法,供广大考生参考。当自己的分数超过当地某批次线的分差(自己的高考分数减去某批次的省控线)并达到所报考院校历年录取平均分差(高校历年录取平均分减去当地某批次省控线的分值)时,风险会非常小,反之则风险增大。同样如果将高校分为如下几类:A类院校属于以往录取分数最高,也是最热门的院校;B类院校录取分数中等,比较热门;C类院校分数较低。考虑第一志愿时,就要将自己的分数与相应层次的院校相对应,判定风险高低,不能盲目攀高。建议对于高考分数没有很大竞争力的考生,第一志愿主要考虑比较有把握的院校。分数再低的考生就应以以往招不满的高校或者招分非常不稳定的高校作为第一志愿。
其次,后续志愿基本上应该考虑往年一般报考人数不满并且曾经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当然对这些院校也要详细了解,招不满或者分数不稳定不代表高校不好,同样,录取分数高也不是说学校就一定好。此外,考生在填报后续志愿时,还要仔细研究相关院校招生章程上对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的相关规定,认真评估自己的实力,选定最有把握的院校,尽量不要浪费后续的几个志愿。
综上所述,对于非平行志愿省(区市),所谓的院校志愿梯度应集中考虑第一志愿,但也不能忽视后续志愿的填报,要注意与第一志愿合理拉开梯度;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区市),若干个平行志愿都非常重要,不能只填好第一个平行志愿,要综合考虑。
专业梯度,冷、热、特色综合考虑
在这些年的招生工作中,我发现很多考生对专业的填报是盲目的。一定要走出一个误区,即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就是好专业,录取分数低的专业就是差专业。如天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测控技术与仪器这两个专业,其所在的一级学科都在全国排名第一,但在天津大学所有专业中招生分数并不高。我个人认为,适合自己的才是好专业,而且冷门与热门是发展变化的,现在是冷门,4年之后可能会是热门,现在是热门的专业,4年之后可能因为学的人太多而就业困难。所以我们不能静止地看待这个问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专业梯度最优的方案是根据自己的分数,按照自己的喜好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对于部分院校需要考虑级差,如果考虑级差,就将最可能上的也属于自己兴趣所在的专业排在前面)。天津大学采取的就是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之间无级差的录取办法,考生在填写时就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顺序填写。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兴趣,我建议考生选择大领域里的相关专业,例如可以选择化工材料类、土木建筑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管理类、社会科学类等。每年录取的时候我经常看到学生填写的专业顺序,一共6个志愿,有些考生就选择了6个领域。如果需要给他进行专业调剂,我真的没有办法了解这个考生的兴趣在哪。相反,如果考生所填的每个专业基本集中在一两个领域,调剂的时候我们就会充分考虑考生的志愿,尽量往其相近的志愿领域调剂。2007年天津某考生报考天津大学,其三个专业志愿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但因高考分数不够未能被这三个专业录取,但因该生所填报的专业志愿都集中在土木建筑类,最终我们将该考生调剂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虽然该专业录取分数不高,但是据天津市2007年发布的专业就业情况,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就业需求最大的专业之一。与此不同的是某些考生在填报我校专业志愿时一味追求特色专业和热门专业,最终填出了令人无法判定其专业意向的志愿。例如2006年某考生填写的志愿如下:1.建筑学;2.通信工程;3.制药工程;4.物流管理;5.材料科学与工程;6.数学与应用数学。最终该考生未能被以上专业录取,被调剂至法学专业。这是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例子,当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会考虑考生的专业倾向,但是在考生自己的高考分数没有绝对把握时,应尽量避免这样填写专业志愿。
综上所述,我认为考虑专业梯度时应综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自己分数的竞争力、充分表达自己的专业倾向、不必盲目追求高分专业、有专业级差时可把稳妥的专业放前面,无专业级差时要按照自己的喜好从高到低排序。
对待梯度,院校、专业搭配有高招
要把不同梯度的院校和专业进行完美搭配,这个问题比较困难。如果有实际的分数和选择范围,分析起来更为容易。在招生工作中,我就经常遇到许多高分考生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如果仅仅是从专业热门角度考虑,这些学生完全可以填报建筑学、城市规划、工程管理、通信工程等热门专业。2005年,北京市报考我校的考生中的第一名报考的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我相信这些学生都是有自己明确的专业要求和未来理想的。与此不同的是,因我校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非常热门,甚至有某省报考我校的前30名考生都将前两个专业志愿填成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实际上这两个专业对美术素养和艺术修养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并有相应的基础才能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有所建树。而实际上据我的了解,许多考生只是因为这两个专业热门、分数高才报考的,以往也有因为学不下去而向学校申请转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
因此,建议广大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把以下几个问题弄清楚。第一,自己的分数能上什么批次的学校和专业,是好学校的好专业,还是好学校的一般专业,抑或是一般学校的好专业?第二,分数高的学校未必都是适合你的学校,分数高的专业未必就适合你,好学校之中也有你不适合的专业。分数较低的学校也可能有不少优势专业适合你。第三,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是相对而言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基于以上认识,我建议考生填写志愿时,对于院校,将能考上作为第一位考虑;对于专业,将兴趣作为第一位考虑。这样考虑的结果就是,大多数的考生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我想这样的结果是最好的。当然我也建议绝大多数考生服从志愿调剂。根据我们的了解,大多数的考生对各个专业并非非常了解,很多只是从专业名字上去想象,或者从媒体上得来的部分认识,很难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如果不服从调剂,在分数没有绝对竞争力的情况下,风险是比较大的。
志愿填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个工作,考生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此也预祝各位考生高考都能上自己理想的院校和专业。
误区四: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走出专业选择的N项误区
忽视个人潜能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盲目从众。从知己来说,就是对自身进行认真剖析,了解自己性格、爱好与潜能。然而,现实中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忽视个人兴趣潜能,往往跟着感觉走,别人报啥我报啥,好朋友选啥我选啥,犯了盲目从众的错误。正确做法是:在填报志愿前,应认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潜能进行剖析。如性格上外向型的孩子,平时喜欢与人交往,属于兴趣类型中的 “喜欢与人接触”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一般对销售、采访、传递信息一类活动感兴趣,可以选择记者、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市场销售人员等专业;性格内向型的孩子, 属于兴趣类型中“愿与事物打交道”的人,则可以选择会计、编辑等专业。同时,考生还应知道,不同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从职业能力上看,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将人的职业能力分为11种,如语言能力、算术能力等。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参照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来选择专业,兴趣加潜能是考生选择专业的首要目标,这样才利于考生的长远发展。
乱挤热门专业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笔者在咨询时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因为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其次,热门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专业的“热”与“冷”总是相对的,一个时期的“热”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时期的“冷”。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忽视人文科学和财经、政、法等专业,重视工科,社会上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文科学和财经、政、法比理工科专业受到的冲击更大些。以至于刚粉碎四人帮,77年恢复高考时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选的是医学类、机械类等理工科相关专业。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财经、政、法专业开始热起来了,后来金融、外贸、财会、法律等成了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纷纷开设这些专业,这种过热也带来上述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压力相对过大。再如师范专业在过去一直是传统的冷门专业,社会流传着 “家有三斗梁不当孩子王”,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师范类专业,以至于在过去报志愿中把师范类专业与农、林、水、地矿、油等列入服从分配栏。但近年由于教师待遇的提高加上其职业相对稳定,许多考生争相报考师范类专业,现在师范类专业已经逐渐升温不再是冷门专业了。随着能源战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地质,石油、地矿等传统冷门专业也在逐渐升温。
再次,热门专业并非都是师资力量强,或是学校的名牌专业。专业热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就是部分考生家长太功利性,单纯从眼前就业、待遇、收入来决定专业的选报,这其实是一种短期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部门、行业垄断逐渐被打破,真正对考生有用的还是在学校学的真本事。
最后,热门专业并非都适合考生的发展,因为考生的个性差异、兴趣潜能是有区别的。如金融院校会计专业,属于热门专业。有的人适合学,有的人则不适合。在选专业问题上,适合自己最重要。
误区五: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内涵
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走出专业选择的N项误区
忽略专业内涵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开料工程,则更强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强在纺织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还有的某某理工大学的该专业,则是研究水泥等硅酸盐材料。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总之,了解越详细越好,就像交朋友是仅仅以貌取人是不合理的,同理,选择专业,仅凭专业名称,没有详细了解就“定下终身”是非常有害的。
误区六: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可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
高老师谈志愿填报:高考志愿要不要填服从调剂?
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会遇到是否服从调剂的选项。服从调剂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服从院校调剂,一是服从专业调剂。“院校调剂”,是当你的分数达到了某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而你所填的各个志愿学校都未录取你时,如果填了服从院校调剂,即可能被调剂到该批次其他院校;“专业调剂”,当你的档案被某所大学调入后,所填的各个专业均未录取时,如果你填了同意调剂,就有可能被该校其他专业录取。
以北京地区本科志愿表设置情况为例,在每个志愿学校后可选报5个专业志愿,并填写是否服从专业调剂,不涉及院校调剂的情况。这里,我们主要和考生家长说说专业调剂。
1.在说专业调剂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高校一般在何种情况下退档。院校调阅考生档案数量一般控制在120%以内,具体调档比例详见各校招生章程,考生被高校退档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考生的分数虽然高于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未达到所报的专业录取分数线且不服从专业调剂;二是虽然总分较高但相关科目成绩较差;三是身体条件不符合所报专业的要求。
由此可见,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2.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区)来说,考生在某一批次可同时填报几个院校志愿,扩大了选择面,降低了考生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不服从专业调剂也可以安枕无忧。
在考生家长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报考平行志愿的几所院校时,前面的院校可以不服从调剂,保底的院校服从专业调剂。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平行志愿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如果考生被学校提档又被退档了,也不能参加平行志愿中下一所学校的检索,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这一批次的录取机会。
3.“专业调剂”会出现考生被调剂到该校不在本地招生的其它专业吗?这是考生家长常咨询的问题。应该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专业服从的范围是当年招生学校在某省市投放计划录取未满额的专业,所以当地考生只会在本地招生的几个专业间进行调剂。
4.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关键还是看考生个人意愿,是更在乎学校还是专业。如果很在乎学校,专业放在其次考虑,就可以填报服从调剂。很多高校入学以后还可以转专业(但一般是有条件限制,只有一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顺利转成,考生对此也不要太乐观。)
如果考生更看重专业,可选择不服从调剂,上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习起来也会很吃力,往年也有因专业不满意而退学的情况。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在报考时更要注意拉开专业梯度,选择的几个专业尽量冷热搭配,减小被退档的风险。
误区七: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投档而被退档"是最大的风险
专家指导如何减少高考平行志愿风险技巧
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例定位1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志愿不服从调剂。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志愿服从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生将大大减少。
2.定位不准确的风险。举例来说,某个文科考生,2008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预计自己可以考510分左右,于是A志愿填报上海交通大学(微博),B志愿填报上海外国语大学(微博)、C志愿填报上海财经大学、D志愿填报华东师范大学,可考试下来,总分只有495分,离开D志愿华东师范大学的最低投档分尚有3分差距,第一轮投档失败。这就是定位不准所带来的风险。
3.志愿没有梯度的风险。举例来说,某位文科考生A志愿填报上海外国语大学、B志愿填报上海财经大学、C志愿填报华东师范大学、D志愿填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这4所学校2008年的投档分依次为503分、502分、498分、493分,相差幅度总计不超过10分,学校之间根本没有拉开梯度,容易因考场发挥等因素,造成一校落榜,其余3校也没有机会。
减少以上三方面风险,要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注意四点:
1.准确评价自己的实力,并根据自己的实力,确定最理想报考院校与最不理想报考院校的范围。把最不理想报考院校作为D志愿。
2.重视A志愿的选择,虽然对于考生来说,不能投档到A志愿,还可投档到以后的志愿,但是,如果按实力报考A志愿毫无希望,选择A志愿属于浪费;如果报考A志愿有一定希望,考生必须考虑被投档却因分数低而退档的可能,虽然发生这种情况的几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后果极其严重。当然,如果考生对此有心理准备,也不妨尝试。另外,从兴趣角度出发,A志愿应该是考生实力和兴趣结合最优的学校。
3.在填报志愿时,要减少投档而被退挡的可能。一要填写服从专业调剂;二要注意专业填报。平行志愿愿否调剂栏中有5个数字表示自己的意向:1表示全部愿意调剂;2表示全部不愿意调剂;3表示除中外合作专业外,其他愿意调剂;4表示除医学类外,其他愿意调剂;5表示除农林专业外,其他愿意调剂;全部空白也表示不愿意调剂。录取时一律不予调剂。凡填写的,录取时不再征求考生意见。
4.进行合理的志愿搭配,增加各志愿的有效性。在平行志愿填报中,依旧要注意平行志愿间的梯度,一方面,不能使前后志愿顺序颠倒,使后一志愿失效;另一方面,不要使前后志愿完全“平行”,造成前一志愿不能投档,后一志愿也不能投档。
误区八:选择专业时,不考虑考生的兴趣和特长
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
选择高考志愿要切合个人特性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考试中心高招办刘佳苗
案例描述
“现在当学生家长累,当一个高考生家长更累!”这是前不久,我接触到的一个高三学生母亲的抱怨。她说,孩子今年高考。如何选择高考志愿,一直是全家的重点攻关课题,几经讨论,难达共识。这个家庭是从医世家,父母希望孩子能上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可孩子偏偏只对经济学类专业情有独钟,想报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金融学专业。父母执拗不过,找到我们,希望能给个建议。
分析
这位母亲的苦恼反映了一个高考生家庭的普遍矛盾。父母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孩子,在填报志愿的选择上,全然不考虑孩子的个人特点和兴趣。若孩子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将会天天学习不感兴趣的专业,在痛苦中煎熬,学业上岂能有所建树?
建议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父母固然要考虑到孩子将来的职业规划,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的自身特性。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
我认为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就拿上边这个考生来说,首先,父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就是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如何要求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其次,这个考生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父母选择让孩子学医,将来当医生势必要面对众多各种各样的患者。医患接触是必不可少的诊疗环节,而孩子的性格特征不适合当医生,父母没有考虑到这点。再次,北大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每年录取的最低分要高出市最低控制线120分以上,而且近些年逐年上涨。考生的成绩能否达到这个水平,父母并没有做调查研究。
另外,在考生身体条件方面,父母没有考虑到孩子有色弱的情况。医学类各专业对色觉异常的考生是不予录取的。因此,我们提示考生父母,在帮孩子选择志愿时,一定要考虑到考生的个人特性,尽量选择考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同时适合考生今后学习、从业的志愿,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误区九: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孩子只负责学习就行
把志愿决定权还给孩子
父母请把志愿决定权还给孩子
北京宏志中学心理教师孙治英
案例
我们夫妇俩都是医生,希望孩子也能成为一名医生,但女儿对医生这个职业不感兴趣,她喜欢外语,英语口语水平较好,她和我们说想上一所外语类大学,将来从事英语语言方面的工作。但我们都认为,医生职业稳定,收入可观,子承父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女儿一模分数563分,也能上一所不错的医科大学。语言方面的工作肯定没有医生工作稳定,而且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还是学一门专业技术实在一些……。5月就要填报志愿,近来我们家庭会议讨论的话题基本上是去哪所学校,一提到学医,就会遭到孩子的极力反对。孩子说,她从小因为我们工作的关系,无暇照顾她,整天和病人打交道,家里和医院的味道差不多。我们与孩子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该怎么办?
分析
5月12日—17日是北京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的时间,有人说“高考考的是学生,填报志愿从某种程度上说考的就是父母。”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还固执得有些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高考决定着近千万考生的命运和前途。考入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给报的专业他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将来上大学就会造成一个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并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完全应该。但是应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
建议
父母可与孩子一起科学评判考生高考实力。高考实力是以考生的校、区排名为基准,而不是用某几次考试分数值来计算填报志愿,更不能想当然地指望高考时超常发挥。高考志愿是孩子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规划。这就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去研究和选择适合孩子的高校和专业。因此,填报高考志愿既要考虑“分数”因素,也要考虑“非分数”因素。选择与孩子学业成绩相应量级的高校。在知己知彼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分数用好用足以避免风险。父母要摆正心态,冷静对待高考,客观对待上大学。不要给孩子加压,不要误导,不要好面子,不要攀比,不要包办代替。
填报志愿前,父母与孩子所在班班主任或学校心理教师沟通,了解孩子两次模拟考试成绩的排名,了解本校各层次学生在历年高考中的录取档次、比例数据,并听取老师对孩子填报志愿的建议,参加招生院校现场咨询和高校开放日,向高校招生办询问,了解高校往年在本市、本区录取人数及名次等情况。
考生多已达到成人年龄,已具备一些思考和分析能力,但毕竟社会经验欠缺,会对人生抱有美好的梦想,有些甚至不切实际,这需要家长引导。专业本身无所谓好坏,父母在孩子实力允许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选择适合孩子的学科特长、性格特点和综合素质的专业。处理实力与兴趣关系问题,要以实力为基础,不能过分强调兴趣,过分强调兴趣很可能因为实力达不到而被淘汰。因此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并且教导孩子树立长远的成才观念,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专业排序勿忘“五要点”:第一、要选择孩子的分数能“够得着”的专业。第二、所选专业是孩子喜欢或能接受的,至少是不反对的专业。第三、根据孩子所报的专业和学校往年录取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第四、将专业排序的初步方案向高校招生办咨询,并作必要调整。第五、填写“专业服从调剂”。
通过职业倾向测试看专业选择,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大多数人大致可以区分为6种人格类型,包括:实用型、研究型、传统型、社会型、企业型、艺术型。各种人格类型有各自对应的人格、物质、兴趣、价值观;而与人格类型相对应的职业世界,也可以归纳为6种职业类型。父母也可以通过专业心理机构对您的孩子进行职业倾向测试,测试的结果可以给您的孩子一些选择专业上的参考意见。
误区十: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高校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
“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咨询会上,分数是家长们咨询得最多的题目。类似的题目把招生老师给难住了,他们只能告诉家长“录取分数不是学校决定的,要看考生报考的情况”。
“你们学校往年不是570分录取吗?”一名家长的小孩今年考了570多分,对招生老师的答复“这个分数有些风险”,她表现质疑。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对号进座”。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