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本科生对所学专业不满
尽管高校开学尚且不到一个月,但是连日来记者采访新生时,听到不少抱怨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声音,在咨询高年级同学以及学校后,发现想换专业困难重重。
根据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有30%的本科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而另一份相关单位的调查数据则称有29.5%的人不满意当年自己所选的专业。
选错专业的代价
如今已经赴海外读研的王楠,高考时曾一心一意想学经济,却不料自己被分配到了一个文科类专业。她坦言自己被分到不喜欢专业的原因是高考前太过自信,只重视报考时对第一专业的选择,而第二至第五专业就随意填写了,结果被后面的专业录取。“我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没考到最理想的分数,但又没慎重考虑‘备胎’专业,结果被后面的专业录取时追悔莫及。”为了变相转专业,王楠只得在本科毕业后出国读心仪专业的研究生,但为此,她不仅付出了几十万元学费的代价,还要在异国他乡用外语补上本科阶段没有学到的专业课知识。
多年从事留学生中介工作的郑老师则告诉记者,通过出国读研来达到变相转专业的目的,其实也有风险,因为有的国家会担心留学生转专业是有“移民倾向”,进而拒签或是在毕业后不愿意给予工作签证。
而她的同学廖志强则采取了另一种方式“转专业”复读重新参加高考,但这也让他在大学毕业后更加苦恼。“参加工作后,我比同届同学历的人都大,以后到了提升时就成了年龄劣势。有的时候,总是在想,这样值么?”
据媒体报道,湖北秭归一名女生在北京大学哲学专业就读两年后,因专业不满意,转专业无果遂退学参加今年高考,结果分数尚不及600分。这名秭归女生的遭遇并非孤例,去年武汉某高校还曾发生一名纺织类专业学生因转专业未果,挥二十余刀以自残的极端案例。
据记者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尚不允许本科生就读期间自由转换专业,少数允许学生在大二时有条件转专业的高校,不但允许转专业的名额寥寥无几,而且对学生大一阶段的成绩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并且学生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转向的专业当年的录取分数线,另外学生转向的专业,通常也要求有人必须转出,这样才能保持各专业的毕业人数不会比录取时多,以免在学生毕业时带来不必要麻烦。
但据不少大学生反映,即便有个别转专业的名额,但也常常无济于事,一方面是本身就不喜欢学现阶段专业,再要求学到成绩年级前列才能转专业有些“得不偿失”,第二是偏文科类、经济类专业转向偏理工类专业的可能性极低,“和高考一样,好的专业人人都抢,不好的专业没人想转去,想转出去还求之不得呢。”一名部属高校的大二学生告诉记者。
“以前家长老师总说,考上什么大学决定终身,其实现在看看真的不是这样,没有多少单位会因为你不是哪个大学毕业的而不要你,但完全可以因为你不是学这个专业的而不要你,学校以后可以通过考研、出国再换,但专业却能跟人一辈子。”廖志强对记者说,“但是,我读高三的时候,没有人告诉我这些,老师和家长只知道催我们一个劲地‘傻做题’,从不谈人生规划。”
只重学校牌子不重专业
高校生选错专业,与学生和家长对专业的不甚了解不无关系。在北京市一所高中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张老师告诉记者,她曾经建议家长,在高二暑假让自己的孩子去自己想学的专业的就业场所去看看,体验一下生活。
“如果你想学金融,那就去咨询一下银行柜员的工作状态,因为现在本科生都要从基层岗位干起,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对专业想当然,以为学了金融就能当银行家,跑贷款。假如这个孩子真的觉得自己以后能够接受这样的柜员生活,我才建议他报考。”但是,张老师发现,自己的建议几乎没有几个家长听进去,家长们都只在意应试本身,假期都忙于安排孩子去补课,无暇顾[FS:PAGE]及这样的职业体验。而且许多家长对于专业的认识也想当然,认为孩子学了什么将来就是“什么家”,从未设想过孩子本科毕业后可能从事与想象不同的基层岗位。而当学生大学入学后,从往届生那里得知就业的岗位情况后,往往会因此厌学,要求转专业。
沉重的高考压力让职业规划离考生相当遥远。不得已,他们的父母越俎代庖,成了高考报考志愿的决策者。
“家长们只在意高考分数和孩子所报考大学的排名和声誉,却忽视专业的因素,也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爱好。他们仅仅把上了大学当做高考的最终目的,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参加高考,读大学的最终出路其实是就业。”张老师如是说。
教育部高教司于去年9月14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招生专业共拟分为12门类、94个专业类、469个专业,而在此次修订之前,本科招生是依照1998年修订的目录,则分为11个门类、73个专业类、623个专业。
繁杂的专业名录,不仅许多学生和家长搞不清楚,连一些中学老师也难以全部通晓。“当初报名的时候,有很多专业我们听都没听说过,比如像什么”国民经济管理“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有的理工科专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搞明白,比如这个”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我们家长哪儿知道什么叫粉体啊?其实家长最多也就能分清楚几个大类,我们问班主任,班主任也搞不懂。”廖志强的爸爸告诉记者。
也有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向记者反映,高校一些专业划分过细后,其实并无太多异同,“很多专业其实出来都是一种工作,课程和知识结构也大多雷同,名字太忽悠人。”
甚至有的学生在录取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就读的专业是做什么的。王楠的一位同学的经历就更令人“大跌眼镜”,她在被传播学专业录取后,还一度误以为自己要学医了,当时这名同学把新闻传播中的“传播”,误解做疾病传播中的“传播”了。
而在张老师的班里,曾有家长建议学校应当请一些职业规划师,为高三学生参谋规划,但学校的兴趣并不大,一方面是因为这与高考平均分无关,另一方面是,学校也不知道在这方面,哪些机构更加权威。“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高中之所以只抓教学,不愿帮学生规划专业,是因为怕学生选错了,以后后悔了,学校‘落埋怨’。”
高校的难言之隐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高校而言,之所以难以打开自由转专业的大门,也有其自身的难言之隐。一方面是难以量化考查学生,转专业既要考虑学生喜好,又要考量学生潜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业水平,难以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量化,但如果仅凭成绩决定转专业与否,又会重蹈高考覆辙。而在转专业过程中无法量化考查就可能带来递条子,托人情等寻租空间,在可能有失公平的同时也让高校自身处境尴尬。
而高校不敢开放转专业渠道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如果开放转专业,文史哲和农林类这些冷专业的学生有可能会争相转向经济类等热门专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科比例失衡。
“其实‘既来之则安之’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如今在一家金融机构负责化工类企业的金融服务的孙晨告诉记者。她高考时曾经一心想学金融,结果却被自己当时报名的第五专业化学专业录取,为了能够再圆“金融梦”,不能不出国读研。到了找工作时,孙晨发现了自己的“跨专业优势”。“因为我本科是学化学的,所以涉及化工企业的金融服务,我比纯粹学金融的专业很多。人生有时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管以后想干什么,学好当下的专业才是最重要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记者了解到,即便高考专业录取出现改革,目前也有很多现实问题无解。关键是,应当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思维。
对此,亦有相关专家建议,高[FS:PAGE]校可以用过开辟辅修、第二专业和国际合作等诸多方式,在现有客观条件下尽可能给予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第二专业的机会,弥补高考时期的人生遗憾。而中学则应在高中阶段适度引入职业指导类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抉择未来的专业、未来的职业。
更多高考资讯查询请登录http://www.yk211.com/html/kxkd/index.html
相关艺术招生简章、 艺考资讯、招生信息、考试时间、考试地点、历年考题、优秀试卷、录取分数线、专业考题、录取查询,建议您收藏中国艺考网http://www.yk21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