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分科,高考怎么考
艺考网转载报道文理不分科”新高考版本,可能更接近于“基于专业类别的多元组合考科”,即由各所高校按专业大类,提前3年公布需要考察的4门考试科目;高中生根据有志报考的高校专业大类要求,选修与之对应的高中组合课程,自选参加4科高考;外语则以社会化考试方式取得成绩,作为各专业招生的门槛之一
如果您是一位热心教改的人士,如果您有关于招考制度改革的好建议,请发送到kjb@jfdaily.com邮箱,欢迎参与讨论 本报首席记者 徐瑞哲 “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高考改革箭在弦上。记者从沪上教育政策专家处了解到,目前意见较为集中的“文理不分科”新高考版本,可能更接近于“基于专业类别的多元组合考科”,即由各所高校按专业大类,提前3年公布需要考察的4门考试科目;高中生根据有志报考的高校专业大类要求,选修与之对应的高中组合课程,自选参加4科高考;外语则以社会化考试方式取得成绩,作为各专业招生的门槛之一。 这样的高考能够修正以往高考的弊端吗? 不妨让大学“点菜下单” 在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下,高中课程、高考科目与高校招生并不“协调”。比如地理对高中生来说属于文科,但对高校地理专业而言,地理既有人文地理,也有自然地理,后者更需要理科教育。再如,一些数学好的考生却选文科,因为数学文科卷他们易得高分,有利于考入名校文科院系,甚至中文系。另外,多个自定高考制度的省份采用不同的文理分科方式,如“3+2”、“3+1+大综合”等,高校在各地招生的考察标准难以统一。 从需方角度讲,不妨让大学“点菜下单”。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允 透露,按照拟订方案,各本科专业将分为12个左右的大类,每个大类在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科目中,选择4个作为高考科目,每所高校按专业大类自主确定考科,提前3年公告考生。他举例说,比如不同高校的地理类专业选考科目就会不同,偏地学的专业可能需要考察物理,而偏旅游的专业可能就考历史。同时,根据专业大类招生要求,高考试卷仍实行分级,比如数学卷分为3级,第3级考察要求最高,适用于数学类专业招考。崔允 认为,这种制度有利于高校招到本专业真正需要的人,而不是现在招生时“只招分不招人”。 还学生更多课程选择权 那么,文理不分意味着文理打通、门门都学、负担更重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任助理柯政表示,应该还给学生更多更大的课程选择权,“千万不能回到每个学生都学同样课程的老路上去”。 若根据这项制度设计,大、中学人才供需对接后,学生高一阶段仍按统一课程学习,从高二起确立一定的专业倾向,在高中的后两年选择不同“课程组合”学习。崔允 表示,此举有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只学“考试导向”课程的现状,让他们从“埋头死读”到“抬头看天”,尽早认识个人志趣、自身特长,建立高中选课与高校选科的关联性。当然,选考某4门课程,相对应的专业大类可能不止一个,大类之下能报考的具体专业更多,因此高中生高考前的志愿选择范围宽泛且可调整。下转3版 (上接第1版)专家认为,这种高考跨越文理的科目设置方式,也将影响到高校自主招生。据了解,自主招生初选的“入门标准”可能将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中二年半各门课程学习成绩、综合素养评价为主,各校再行面试。不同专业根据招生需要,如有必要也可选择加试某一门科目,而这一科目也在专业大类对应的4门高考科目之内。此外,类似“千分考”等多科目的自主招生联考、笔试等,或将不再进行。 搞好综合配套再改不迟 根据制度改革的前置性,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方案有望今年底出台,最快也要从明年9月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3年后至少2017年高考才可能实行新版高考试点。考虑到政策效应的“观察期”,这个“时间表”或将延后。 事实上,文理之间“分分合合”已久,不少地方改革短短一两年便告终结。柯政认为,教育政策出台,必须审慎稳妥,对政策逻辑进行分析和判断,对试验成败进行评估和论证,并事先信息公开、决策透明,以免招考制度反复折腾。 归根结底,高考不应成为“指挥棒”,让高中课程围着高考转。柯政说,“与之恰恰相反,高考应该为高中课程改革进行配套,帮助高中搞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服务。”在此意义上,不分科的高考,不再需要高中面面俱到,十多门科目样样都是精品课程;而是需要高中明确重点课程,也根据自身所长,或精于科学课程,或精于人文课程,培养最对路的学生。而从学生角度讲,他们也可选择最对路的高中。崔允漷也认为,这种改革应有利于普通高中按不同类别组合课程,办出特色,而不是“千校一面”。 文理不分科牵涉课程与考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正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先搞配套,再改不迟”。 以上信息由中国艺考网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