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要取消新闻本科?官方回应:将通过“强基计划”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
5月14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现场加网络远程在线的方式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出席会议的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宣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2020年起,将取消本科招生。
文章中,彭刚表示:学校反复研究、慎重决策,决定大幅度扩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规模,今后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在研究生层次进行。
◆ 清华大学回应:为“强基计划”试点作出“取消本科招生”调整
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新传学院一名工作人员称,网上的消息目前存在误读,学院目前只是停止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本科学生,但并不是说学院的本科教育就此关张。本科的课程将转入日新书院,与日新书院共同开展文科课程。未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课程会融合入日新书院的本科教学中,日新书院可以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学院作出目前的调整大背景是教育部推出的‘强基计划’,教育部对清华大学的教育改革做出过要求。”
据教育部今年1月13日发布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不再组织开展自主招生工作。这一试点改革被称为“强基计划”。
作为“强基计划”试点之一,5月7日,清华大学公布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对外披露清华新设立五个书院作为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单位,分别为致理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和日新书院。
日新书院作为文科与通用基础组专业的培养单位,包含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类、哲学类专业。
5月12日,清华大学举行“强基计划”启动会暨书院院长聘任仪式,正式任命李艳梅、王中忱、梁曦东、刘铮、李俊峰五位教授分别为致理书院、日新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首任院长。
此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也在其微信朋友圈表示:从今年开始,将停止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本科生,今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以研究生培养为主。
◆ 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在国内什么水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1年7月才开始招收本科生,按照“2+2”的模式进行培养。在本科阶段不分小专业,“本科生培养”一栏中仅显示招收新闻学专业学生。学院官网更新至2017年的数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本科生规模为275人。
根据2019年一项针对我国新闻本科教育现状的研究显示,我国已有681所大学共设立了1244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是国内近年来崛起速度最快的新闻学院,声誉日隆,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超越多所老牌新闻学院,位居前五。
◆ 广大网友怎么看?
◆ 媒体人及专业人士怎么看?
清华的这一调整也在媒体圈内引起了广泛讨论,其中一个最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是“新闻专业对从事新闻工作究竟帮助大不大”?有不少媒体人表示对于从事新闻工作而言,本科专业是否是新闻系根本不重要,而想要对新闻理论进行学理化研究的人,可以专门去报考研究生。
刘远举(知名评论人):
这是一个长久的争议,甚至大多数新闻人,都持否定态度,所谓新闻无专业,也是业内人士自己说出来的。
记得在一个评论人的群里,有其他行业的人问要不要让子女读新闻专业,结果几乎是一致反对。这种反对,当然有各行各业都觉得自己的职业不好的原因,但觉得读了用处不大,不读也可以干新闻,也是一大因素。
新闻有不有专业?当然有。比如,“沉默的螺旋”、“信息茧房”等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去判断社会舆论表象之下的潜在的真实民意。
但是,也应该看到是,新闻专业的效用的确不那么高。效用不高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些东西容易学,自己看看书,甚至看一段话就懂个八九分,然后就用上了。第二,实际工作中,新闻的理论知识导致的差异也不大,甚至往往需要其他专业、诸如法律、经济学、财务、管理学、或理工科知识,甚至做记者需要待人接物的技巧。
不妨比较一下。比如,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定律,叙述起来也简单:气流、水流中,流速越快,流体产生的压力就越小,但应用这个原理到生产中,却需要扎扎实实地本科,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而实际工作中,也是需要做计算,不但要懂,还得精通。
正因为这种“投入——效用”差别,导致了新闻无专业的结论。新闻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真的不如经济、管理、财务、心理学这些专业的帮助大。比如,我并未系统学习过评论写作,但我并没有感觉有差异,相反,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似乎更有帮助。
张丰(知名评论人):
清华的做法可以理解,1949年后它一直是一个理工科大学,虽然90年代开始搞文科,但是还没有形成传统——这样干脆从研究生开始招吧。
很多人认为“新闻无学”,或者从事新闻和是否从新闻专业毕业无关,这是一种现实。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新闻教育出了问题,不注重实践性,其实恰恰相反:新闻专业教的大都是实践性的,但又是一些过时的实践。
很多新闻系毕业的,最大的问题,恰恰是读书太少,理论修养不行(那两本教材早过时了),对社会缺少理解和解释能力,他们学的编辑、剪辑倒是很6,但是这些技能,普通人通过强化训练两周就搞定了。
中文、历史、哲学、经济、法律这些专业的,好歹都读过一些专业书,在学校里没那么贴近现实,但是这些知识背景本身是有用的,到媒体后,“5个W”“倒金字塔”这些所谓技巧,很快就掌握了,做新闻更有后劲。
中国的新闻教育必须改革,但是方向可能不是取消本科生,如果人大、复旦、武大这些传统新闻强校都学习清华的做法,肯定是一个灾难。应该改变的是教学的内容,而不是取消本科生教育。否则,都是三类学校招了学生,送到清华读研究生,非常荒谬。
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专业学习和专业工作的关系,历来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这样的争论不休,主要是将学校教育和职业工作混为一谈的结果。专业教育不等于专业工作,它只是为专业工作铺路。两种不同的行业,看似很接近,实际上差别很大。就像双胞胎,最终也只能神似而无法复制各自的人生一样。
新闻教育不是纯粹为新闻机构培养人才的。如果认为新闻教育培养的人就是从事媒体工作,显然是对新闻教育的了解不足。新闻教育培养的是信息人才,专业课程的实务课,也只是粗线条地模仿新闻工作。如果让新闻机构觉得新闻毕业生有用,那就是刚毕业的学生要超越许多在岗的媒体从业者。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包括新闻教育的任何大学专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是自我造血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适应多数行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这才是大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张欧亚(某报高级记者):
关于这个话题,我觉得可以换个说法,任何专业,对从事新闻工作都有帮助。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实际上由现在上溯半个世纪以前,无数新闻人的成功都是明证。譬如中国新闻史的标志性人物范长江、邹韬奋、穆青,他们都非新闻专业出身,或者有新闻专业的背景,但是他们都能够成为出色的新闻人。回到现实,人们所熟知的中国著名调查记者王克勤、王和岩、赵世龙,以及新生代著名记者“呦呦鹿鸣”黄志杰,也都非新闻专业出身。
王克勤最早的专业是企业管理,获得的是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王和岩是汉語言文学专业;赵世龙是中文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黄志杰是中南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对从事新闻工作帮助大不大,与一个人的思想、责任、担当、阅历、眼界、悟性以及新闻敏感性有关。
从个人层面,一个人具备良好的整体素质,无论什么所学什么专业,都能也一定可以在新闻领域做得出类拔萃。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业态需要专业主义。从这点来说,新闻专业对从事新闻工作当然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新闻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新闻专业出身,或有新闻专业背景,对把握方向、整合资源,统领全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譬如我曾供职的《楚天都市报》,从创始人杨卫平,到接任的蔡华东、曹山旭,连续三任总编辑,都是新闻专业出身,他们也都是从优秀的一线记者成长为媒体负责人。新闻专业对从事新闻工作帮助大不大,不是绝对关系,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个人的整体素质,比如客观公正,比如道义担当,比如见多识广,比如思维敏捷,比如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等等。
文玉伯(资深媒体人):
清华大学取消新闻专业本科招生,我个人觉得它这么做,主要原因是这几年传统媒体萎缩太快,本身面临很大的裁员压力,就更不用说本科新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更大。
另外,目前正处于一个传媒变革的时代,原有的传统新闻教育体系不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取消本科专业是正常的。而本质上,新闻记者对依赖是否新闻专业毕业,从实践中两者之间的依赖关系也不大。
虽然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从个人二十年新闻从业经历看,大量的新闻记者并不是新闻专业出来的,这个比例至少超过80%。所以,清华取消新闻本科专业培养,实质上是迫于市场压力,向市场低头。
《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学案》是针对包括美术、声乐、乐器、舞蹈、播音主持、编导等多个专业在内的艺术类考生参加高考的文化课百日冲刺专用教材。 《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学案》目前支持的购买方式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