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86天,当你学不下去就进来看看方法!
★一、克服不良心理,树立必胜信心
良好心理是高考制胜的法宝,不良心理是高考的大敌。
在冲刺阶段必须想办法克服以下6种不良心理:
▼1、骄傲自满心理。
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不积极,喜欢做难题偏题,不注重基础训练。
▼2、消极厌学心理。
上课打不起精神,甚至不来上课,来上课也是看小说杂志,做小动作,说闲话。
▼3、依赖懒惰心理。
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完全依赖老师,很少主动看课本,做练习。
▼4、虚荣漂浮心理。
有些同学对知识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表面看似接受,实际没有掌握。
▼5、悲观紧张心理。
有些同学一方面总感觉智力不如其他人,考大学无望;另一方面又很想踏入大学之门,因而长时间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中,表现为:上课时昏昏欲睡,加班时这本资料看看,那本资料瞧瞧,看得多,消化吸收少。
▼6、贪多求快心理。
对基础性的“短平快”试题不屑一顾,尽找知识点多的综合性的难题来做,只求速度和数量,不加总结提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良心理最致命,就是有人整天想着万一高考考不上怎么办。
只有最后86天时间了,全力以赴拼备战高考尚且觉得时间不够用,哪里有心思去做无谓的担忧呢?
孩子们眼下要做的,就是把握住最后86天时间查漏补缺。
冲刺阶段能不能挑战极限,心理素质非常关键。因为到最后这个阶段,说实话拼的是心理素质。
在心态稳定的前提下按照既定学习计划稳步往前推进,这是最好的状态。
但现实是,这个阶段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心态都很容易受每次考试成绩的左右。
成绩上去了,就开心的不得了;成绩下来了,就焦虑。
咱们都是凡人,这个不可避免。
但要学会和焦虑共处,要尝试通过一些正确方法来纾解心理焦虑,克服不良心理,树立必胜信心。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专家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
一是学会自我微笑,挺胸抬头走路,挺直脊梁做人,助于增强信心。
必须有不自欺、不欺人的态度,必须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必须摈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做到敢想,敢比,敢争,丝毫不能放松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前面还有更高的目标需要自己去攀登。
二是平时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也有助于增强信心。
说实话,时间是公平的,问题是提升的程度与备考效率,需要孩子们理性分配时间,合理根据个人学习程度来安排。
有针对性的总结、归纳自己的长处和弱项,才能保证原有该得的分数后,有进一步的提升。
一是不机械做题,要学会挖掘试题之间的共性及差异点。
做题仅求得到答案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思考,有标记。
思考每道题考了什么知识点,怎么考的,属于哪类考法,然后举一反三……
标记做错的每一个题,这样做能避免以后犯部分同样的错误。
二是一道题要从头做到尾,不要养成做题做一半的习惯,要善始善终。
三是错题要改,对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可以从选择题、填空题抓起,一点一点地填补漏洞,只要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就能逐步树立信心。
四是这最后86天时间,要把每次模拟考当作高考来对待。
模拟考试不但是试题的模拟,也应该是场景的模拟。这样,经过多次的场景模拟(学校设场景、学生自设场景),到高考时就不会紧张了。
★二、选择恰当的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恰当的复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孩子们综合运用下列集中复习方法:
▼1、及时复习。
根据(德国)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我们要及时复习,因为遗忘在学习之后是快速发生的,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慢。如果课堂上老师留下了几分钟让我们自由支配,那我们就要把这几分钟用于消化复习当堂知识,“趁热打铁”。每天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作业和试卷外,应保证当天功课的及时复习,当天功课当天清[FS:PAGE],一周功课一周清。及时复习花费的时间少,但效果好。
▼2、分散复习。
从心理学角度看,集中复习容易引起疲劳,而且容易受到干扰,从而影响复习效果;分散复习由于时间短,不易引起疲劳和干扰,复习效率自然就高。在各科都进入复习的考前冲刺阶段,要根据分散复习的原则,把各科穿插起来复习。穿插的原则是:文理科交替,前后两科之间的干扰要尽可能的小,有可能互相干扰的科目,一定要叉开复习。
▼3、多次复习。
俗话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的同学老是说学了以后记不住,怪自己脑子笨,其实是反复的次数不够。马克思有惊人的记忆力,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复习一次笔记本和书本中的重点章节,以巩固记忆。我国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十三经》都能背诵,原因就在于他读书时,每年都要花总共三个月的时间来复习已读的书。阶段性的多次复习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
▼4、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复习。
单一的复习方法,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如果采用交谈复习法、讨论复习法、自我检查复习法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就会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三、挖掘潜力,攻克薄弱点
孩子们在前一阶段的复习中几乎都会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也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遍存在于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对于进入最后冲刺状态的孩子们来说,“高原现象”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越是临近高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最后冲刺阶段,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就得弄清其产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那些难度较低和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大家比较容易掌握;相反,那些难度较高和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点,大家往往掌握得比较差。再加上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千差万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偏点”“弱点”现象。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现象”的出现。
其次就要找出自己的“偏点”“弱点”。
为此,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偏点”“弱点”找出来。
第三,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偏点”“弱点”,进行必要的定点训练和强化,实施重点突破,因为这些“偏点”“弱点”正是同学们的能力增长点。
《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学案》是目前唯一一套艺术生文化课专用复习教材!
关注中国艺考网(官网)
微信获取更多艺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