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桥留学中心国际本科

艺考志愿宝-2024届艺考生志愿填报系统-录取概率测算-模拟填报-生涯规划分2024届北电文常题库包4830道题库文常名校拓展版+北电文常真题模拟题初试2024版《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艺术生文化课百日冲刺学案专用教材


周星驰电影中的民间文化溯源(第一章)




来源: 时间:2016-09-03 浏览:

第一章 周星驰电影中的民间文化溯源

  周星驰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至今发展态势良好。周星驰自 1986 年出道至今,共参演 53 部电影,作为演员,他常常超越导演和编剧成为影片的核心,塑造了数不胜数的经典形象,为香港票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导演,他常常主宰影片的基调,使得其他主创人员微不足道,这些让其参演和导演的作品带上独特的色彩。不论是他参演的电影还是自导的电影,都有种"周氏"之氛围,而这种氛围里面又蕴含了随处可见或若隐若现的民间文化。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不可避免都会受历史,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电影也不例外。周星驰电影于二十世纪末的香港产生和发展,独特的文化语境让影片带有香港文化特色,而香港和内地两地间紧密联系同样在电影中有所体现。与这些同等重要的因素,还有周星驰的生长经历。他生活环境的独特与复杂对之后他独立人格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市场需求也是电影制作不能忽略的部分。本章主要从地域、成长经历、市场环境三个方面来探究周星驰电影同中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化。

  第一节 香港文化中的中国民间文化。

  一、民间文化的内涵和延伸。

  在学术界,对民间文化的定义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致有这几种意见。其一,乌丙安在《中国民间文化分类》中这样说道:"民间文化是由民俗文化,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构成的。"他把民间文化分成了若干具体的部分,持这一观点的还有段宝林先生,他在《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把民间文化分为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传统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曲艺及民间小戏四个部分。此外,还有人把"中国民间文化包括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三大门类。其中民俗文化中又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间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多与宗教相关,宗教多信奉鬼神,所以鬼神多根植于民间民众的潜意识中,成为民间精神信仰的一部分。"其二,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把民间文化定义为:"广大群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继承和发展而成的民族文化。范围很广,包括我们常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组织 .这一界定把民间文艺、民俗和民族文化结合了起来。"笔者在百度上查看民间文化含义,其定义为"民间文化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底部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这两种观点使得民间文化的内涵不是很清晰。

  而本文所说的民间文化致力于把两者结合起来,认为民间文化是由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故事,民间笑话和民间曲艺。民间故事中包含着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传说,如包公断案。民间笑话则是中国乐感文化的代言,其中包含的谐谑因子对许多的艺术形式发生着重要影响。民间曲艺含有说书艺术,相声,戏曲,小戏。这些艺术形式以各种方式对后代世人的生活产生着影响。

  二、中国民间文化在香港文化中的体现。

  香港文化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公元 3000 年起,长江中下游文化,东南亚沿海文化,殷商青铜文化和古越文化先后传入香港,在新界与大屿山不少地方,都发现新石器时代聚落和玦饰工场遗址。" 从香港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和花纹同中国东南沿海的出土物相同,看出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化。古时候的香港属楚国,为越族聚居之地,直至秦国统一六国,秦始皇挥兵南下,香港正式归入中国版图。此后 2000 年间,香港一直为中国中央统治,传统文化思想、中原文化对其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地域相邻也让香港和中国内地的联系及其紧密。香港位于中国华南,珠江口东侧,濒临南中国海。它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等 230 余个大大小小的岛[FS:PAGE]屿组成,北隔深圳和与广东深圳相接;西边,香港与澳门隔海相望,相距仅仅 60 公里左右。 香港在 1840 年之前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1842 至 1997 年之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二战后,香港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不仅一跃成亚洲四小龙,而且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香港的地理位置,使其与内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的文化心态的体现,是在一定的民族地域中形成和发展出的共同文化传统。文化认同不仅决定了文化群体中基本的价值取向,

  对个人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民族形成,存在与发展的凝聚动力,是文化群体的粘合剂。"文化是一个社会最为根本的动力因素,长期以来影响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道佛思想和民间风俗习惯融合而成。这两种因素皆在香港文化中体现明显。

  首先来看儒道佛思想在香港文化中的体现。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更是构成了社会体系中的主流和支柱。作为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其地位显赫与否,儒家的道德信条和价值观念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就儒家在民间的影响来说,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及其重视家庭伦理,迷信神鬼道佛,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等等观念皆深入人心。香港社会中,人人崇尚勤劳、奋斗的生活方式,在经济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勤奋也一直是市民崇奉的信条。鬼神之说在香港也比较兴盛,例如,在众多香港电影中,可见市民家中摆放财神和关帝的牌位。

  上了年纪的老人相信算命等黄老之说。

  其次,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区域内的人需要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人们往往将由不同的自然条件造成的行为差异称为"风",将由社会中呈现出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行为的不同称为"俗".一般来说,香港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内地有着非常多的相似性,如语言,传统节日,人口。香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现在香港原籍居民大多来自广东珠三角一带。香港居民的组成特点及其语言通行程度,传统节日的继承都表示其文化底蕴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华人是香港人口主要组成部分,占总人口的 93%.香港通行粤语,俗称广东话。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香港当局规定其为法定节日。现在香港许多口头用语深受内地影响,如把做好事的人称为"雷锋",留学归来的人称"海龟",03 年爆发的 SARS 称为"非典".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浸润在香港文化中。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不可避免的染上传统文化的气息,同时,电影也是文化商品,带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它是否被消费者所接受,除了取决商品本身的品质,也受制于整个电影发展的大环境。周星驰电影的成功与香港电影主题文化一脉相承,是在香港大环境下的产物,他的影片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呈现在观众眼前。

  第二节 成长经历的影响。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特定的生存条件,他从小受到的影响,他的经历决定了他看问题的角度。周星驰导演特定的生活背景、文化素养和教育经历等等不断影响着周星驰电影的创作方向。周星驰不同于其他的导演,他集导演与演员身份于一身,且是成就较高的一位双重身份的导演。作为导演来说,他在影片中融入自己独特看法,加入个人独特风格,形成具有"周氏"气氛的影片。作为演员来说,可能周星驰的成长经历融入并不明显,但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期待视野,角色塑造本身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早期周星驰所演过的电影,如《大话西游》,周星驰并不担任导演,但他本身作为极具个性的演员,总会通过和导演相互沟通,在角色中掺杂自己的生平经历。

  刘镇伟说:"周星驰是个极具个性的演员,他有自己想要表达和传达的东西。"

  一、寒[FS:PAGE]门出贵子。

  周星驰祖籍上海,1962 年 6 月 22 日出生于香港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母亲迫于生活压力忙于工作,周星驰和姐姐周星霞从小跟着外婆生活。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他只接受了中学教育,从小生活在九龙贫困工人住宅区,拥挤不堪的房屋,粗俗杂乱的语言,自私狡猾的市井小民都是他记忆中的社会形象。中学毕业后周星驰考入无线电视夜间训练班,正式成为无线艺员,开始他在社会底层奋斗的艰难的步伐。

  十年后的周星驰,绰号星爷,集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和出品人多角色于一身,甚至被誉为"喜剧之王",这得益于其所参与的影片极具票房号召力。

  20 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周星驰电影占据香港电影界的半壁江山,他参演的 53 部影片票房多达 11 亿港元,平均每年的票房是 1 亿多港元。香港具有个人特色的三个演员,李小龙、成龙和周星驰,周星驰不同于李小龙和成龙两人,扮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和平民英雄,他扮演最接近自己的角色--平民本身,是带有各种毛病的普通人,从心态到性格语言,周星驰模仿得惟妙惟肖。

  在这个层面上看,周星驰在生活体验,文化审美和修养趣味等方面与香港绝大多数市井百姓非常相像。

  二、成长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周星驰电影中,塑造的角色大多数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如《喜剧之王》龙套演员尹天仇,《功夫》小混混阿星,《大内密探零零发》不受宠的护卫阿发。他扮演的角色,没有高大全,高富帅,反而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小人物,贪生怕死,委曲求全,爱耍小聪明,贪财好色。周星驰说:"我的电影都是我的感想和体验。"换句话说,他的电影等同于他的成长史。

  表演天赋是周星驰成功的极大因素。这种天赋首先来自母亲的熏陶。周星驰的母亲和父亲分别是广东人和上海人。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有两拨移民潮,周星驰的母亲凌宝儿就是 50 年代末,由于父亲被打入狱,背着"黑五类"的身份,从广东前往香港谋生的。母亲凌宝儿对周星驰的影响特别深,她是个多才多艺的女人。周星驰曾回忆到,他的母亲常常在早晨唱毛泽东的诗词,如《蝶恋花》是最具代表性的。听妈妈唱歌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我也喜欢毛泽东的诗词。"周星驰说。凌宝儿也很爱演戏,在周星驰小时候,妈妈经常会参加教堂聚会,强迫他和姐姐妹妹去当观众,因为还小,不懂事,所以不知道妈妈在演什么。可是看到妈妈在台上很认真的在表演,他会偷偷不住的笑。

  周星驰坦言,这对他的启发很大。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等有关中国文化是他最早的文化意识萌芽。其次,长期的市民气息沾染让周星驰已经定型为喜剧演员。周星驰的相貌具有喜感,谈到初次见到周星驰的人,大抵会有两种看法,"从理论上讲,周星驰的容貌暗合了'判断力消解'的喜剧性内在模式:周星驰外貌英俊帅气,这是给观众的感觉一;周星驰的相貌又夹杂某种猥琐之气,这是给观众的感觉二。所以当观众看到周星驰,一般会做出两个判断,一是此人很帅气的正面判断,二是此人比较猥琐的负面判断。"周星驰自己也曾说过,"我觉得我很帅,可以演爱情剧,可是观众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一看到我就想笑。" 这种与生俱来的笑意是透入骨髓的演绎和经历。

  李小龙对周星驰的演绎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李小龙,广东佛山人,著名的华人武术电影演员,武术击技家,他对于周星驰来说是个特别重要的人物。

  可以说李小龙打开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新篇章,使其作为一种类型电影打入好莱坞。《唐山大兄》是他第一部功夫电影,在香港上映不到 3 周,票房已达 350万港元,破香港票房纪录,从此掀开了武侠热。上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武术电影占据了香港电影的半壁江山,成为香港电影的代名词[FS:PAGE]。周星驰成长时期正是武侠小说,武侠片最为流行的时期。这时候,有个人开启了他的武侠梦,那就是李小龙。

  "那年妈妈带我第一次进电影院,当时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刚刚开始放映。那时候我家里穷,除了讨生活,没什么闲钱,妈妈带着我跟我姐姐,妹妹三人去我们家附近一个当时生意很好很大的戏院。虽然那时一个很破旧的电影院,但我却完全被电影吸引住了,觉得自己的心脏快要跳出来了,在某一时刻,我激动得泪流满面,李小龙真是太神奇了,他占据了整个荧幕。不只是他的武术十分非常精湛,还有他激昂的精神。基本上那时候我就梦想自己可以耍功夫。

  李小龙成为我的一切,我决定要成为李小龙,成为功夫高手是我的第一志愿,当演员只能排在第二。看完李小龙,我感觉整个人充满斗志,真想打一套拳,可是不懂该怎么办,好,我就去学功夫,我的生活态度积极了。"

  周星驰小时候的乐趣就是练习各种在电影中出现的功夫,和小伙伴们比试,自娱自乐。年幼时贫民区中的生活,他是孩子群中的小跟班,手无缚鸡之力,受人欺负,任人宰割,李小龙的出现给了他反败为胜的希望,迫切的希望学习武功,变强变壮,直至成为"英雄".这一段经历成为他日后拍摄武侠片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生平民家庭同与生俱来的喜剧表演天赋奠定了周星驰电影小人物的基础。母亲对少年周星驰的民间文化的无意灌输和熏陶,及自己少年时代对李小龙的崇拜形成了功夫电影的原型。

  第三节 市场发展的趋势。

  电影是一种文化商品,具有文化和商品的双重属性,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在于它是否能被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的选择不仅仅在于电影本身的品质,更在于风云变化的市场环境和香港市场的限制。市场是电影的命脉。本节从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内地和香港两个地区包含民间文化因素的电影及其影响出发,探讨周星驰电影融入民间文化的原因。

  一、九十年代中国内地含有民间意味的电影及其影响。

  八十年代末,第五代导演崛起。在社会经济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年代,中国电影终于向世界迈开了自己的步伐。这其中,以张艺谋为代表的导演群体以对中国民族,社会,文化的思考和反思,以黄土地,红高粱等影像形象向世界展示一个即将逝去的中国形象。

  《红高粱》中民俗文化的展示。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特别重视挖掘民俗文化意蕴。颠轿这一情节在影片中是个重要场景,轿夫们融入汗水和力量的狂野给这个情节增添了沉淀。给新娘盖红盖头,新婚三天回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均是民间风俗的体现。吹锣打鼓这种民间曲艺在电影中运用得非常奇特,配合这颠轿给观众营造着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该片获得第 38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中国首部获得此奖的电影,一定意义上,《红高粱》成为中国冲出国门的第一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后,张艺谋的一系列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中呈现一系列占卜、鬼神之说,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的丫鬟因为嫉妒颂莲,就扎了一个写着颂莲名字的布人,幻想可以让颂莲受到惩罚。《菊豆》杨金山死后,族长让菊豆和杨青天在出殡时挡七七四十九关,表示对死者的安慰和不舍。《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两部影片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前者获得第 48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第36 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语片,美国国际影评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九十年代的武侠片中,何平导演的《双旗镇刀客》在九十年代引人注目。

  影片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孩哥依父亲遗嘱到双旗镇来接"指腹为亲"的媳妇,遇到刀客,孩哥以过人的刀法血刃坏人,拯救了双旗镇的乡亲。何平导演在影片中对人物武功的塑造,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建立在坚实的传统文化的基础,有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传统内涵。导演意欲保持传统武[FS:PAGE]侠电影的视觉空间,又对武侠电影进行了一个重写。这部影片 1993 年第四十三届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奖,1991 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

  武侠片的另一个巅峰之作是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它讲述的是一个狭义故事,敬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敬守正宗武学精神,获得巨大的成功,不仅拿到了四项奥斯卡金奖,而且它的票房在全球也超过了一亿美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武侠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九十年代内的整个电影创作环境在走向民间的呼声中,向前涌奔,一系列优秀的影片走向国际,向世人昭示中国文化。武侠片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也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活跃于电影界,影响众多创作者及观众。

  二、九十年代香港含有民间意味的电影及其影响。

  香港电影是香港社会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系统。百年历史让香港在中英夹缝中培育出稳固的民众认同和市场文化,武侠电影一直是香港导演偏爱的电影类型。

  九十年代的武侠电影走向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合作的道路。武侠电影是所有电影类型片中唯一一类由中国独创的电影类型,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九七后的香港武侠电影与内地融合更加紧密,一是因为两地联系增强,二是香港电影在回归后,内忧外患,有逐年下滑趋势,而内地的广大市场刚好可以缓解这种趋势。内地市场的巨大诱惑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增加内地元素,以吸引内地观众,提高票房号召力,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实面对的必然结果。

  两地交流增强使得内地人开始不可避免地接入港人的生活,即使是香港本身也开始寻求与内地更多的合作。市场是电影永恒的追求,商业电影犹甚。

  从 1990 年至 1997 年七年间,有重大影响的武侠电影有八部,每一部都引起全民风潮。改编自《聊斋》的影片《倩女幽魂》获得第 24 届金马奖,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黄飞鸿系列《黄飞鸿》、《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四部影片中《黄飞鸿之狮王争霸》获得第 17届大众电影白花奖最佳合拍片奖,《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获得第 12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第 29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黄飞鸿之西域雄狮》获得 98 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此外,《笑傲江湖:东方不败》、《方世玉续集》、《东成西就》、《醉拳 2:大醉侠》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出的素材,也都受到评委的青睐,在各大电影节获得奖项。

  武侠电影不仅受到评委的好评,观众缘也非常好。仅从徐克导演,李连杰主演的武侠电影票房来看,1992 年的《东方不败》获得 34462861 港币的票房收入,当年在香港排名第 8,1993 年的《方世玉》获得 30669732 港币票房,当年排名第 5,《狮王争霸》获 29672278 票房,当年排名第六。

  综上所述,九十年代香港和内地两地含有民间意味的电影在当时都取得极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政治经济都有重要影响,在这样大的创作环境中,市场强大的利益驱使,使得导演们不得不在自己的影片中展示民间文化因素。


返回中国艺考网,查看更多>>


志愿填报智能系统

·上一篇: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跨界艺术家
·下一篇:谐谑幽默的世俗喜剧(第二章)
转载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