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桥留学中心国际本科

2025版《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艺术生文化课百日冲刺学案专用辅导教材 2025届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刺《艺术生文化课考前100天》 100天快速提分秘2025版《零起点考大学》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刺专用丛书 用历年真题大数据


喜剧电影论文 关于当代英国黑色喜剧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来源: 时间:2020-03-07 浏览:

关于喜剧电影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当代英国黑色喜剧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张韵

提要:在现实主义美学视域下,当代英国黑色喜剧电影呈现出“无缝的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即通过喜剧剧作手法和叙事结构掩藏复制现实的痕迹,从而达到流畅无痕的“真实化”的艺术效果。通过对英国黑色喜剧的现实主义美学传统、“含泪的笑”的喜剧性美学价值,以及当代英国社会和受众文化心理对黑色喜剧的接受机制的分析,可以见出其“类型美学其表,现实主义其里”的美学实质。

关键词:英国黑色喜剧电影 现实主义 喜剧意识 接受美学

现实主义传统是英国电影引以为豪的民族特色,英国学者安德鲁·希格森称其为“英国对世界电影的杰出贡献”。从早期的布赖顿学派到约翰·格里尔逊领导的纪录电影运动,从自由电影到BBC四频道制作的电影,现实主义美学传统与英国民族电影与时偕行。在英国喜剧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也能梳理出清晰的现实主义美学的脉络,从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喜剧直到当代的黑色喜剧,都可以见出现实主义美学传统的深刻烙印。通过分析现实主义美学在当代黑色喜剧电影中的表现,或可一窥英国当代电影现实主义美学风貌之全豹。

一、“无缝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美学的一种

拉雷恩·波特在《英国喜剧电影》-书开篇提到:英国的喜剧电影是英国所有电影中最受欢迎的类型,在经济不景气的2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拯救并维持着英国电影业的生存。纵观30至90年代以来的英国喜剧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现实主义脉络:30年代由乔治·福姆比(GeorgeFormby)和格雷西·菲尔兹(Gracie Fields)带来的音乐喜剧电影,给萧条的英国社会提供了乐观向上、鼓舞人心的电影类型;“伊灵喜剧”(Ealing Comedy)在战后国家重建的历史背景下巧妙地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对后世英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0至70年代末,Carry On和Con fessions系列喜剧电影探讨了英国社会的阶级与******关系,成为英国历史上最长盛不衰的系列电影之一(另一个系列便是至今还在拍摄的电影《007》系列);60年代末7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英国电视喜剧《巨蟒与圣杯》(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Crrail,1975)被评侩为“派松剧团之于喜剧的影响力,不亚于披头士乐队对音乐的影响”(3);90年代以来,关注底层劳工阶层与讽刺社会现状的黑色喜剧电影如<奏出新希望》(Brassed Off,1996)、《一脱到底》(The FullMon ty,1997)等展现工人阶级失业现状,成为英国当代社会现实的银幕投射。

苏珊·海沃德在《电影研究的关键概念》一书中提到电影的现实主义形式,除了‘巴赞为代表的纪实美学所强调的“美学化的现实主义”所提倡的对“生活真实”的还原以外,还有一种“无缝的现实主义”(seamless realism),即由精巧的视听语言和流畅的叙事技巧来重组现实,追求一种流畅无痕的、不停顿的真实效果的现实主义。这类现实主义电影不讲求复制现实,不对现实进行理性的直白批判和质疑,而是以变形、夸张的类型化外衣,将现实主义内核笼罩在整体性的喜剧氛围之中。当代英国黑色喜剧电影,便具备“无缝的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即通过喜剧的剧作手法和叙事结构抹去写实的痕迹,从而达到“真实化”的艺术效果。

当代英国黑色喜剧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是以劳工阶层(Working-class)生活为主要题材、以社会底层平民为表现对象的影片。这些作品“使得我们在看电影的某些瞬间,感受到的痛苦几乎让我们怀疑银幕上放映的是一部喜剧作品”。90年代初,英国社会的“现实困境”,通过几部优秀的黑色喜剧电影得到集中呈现:《一脱到底》开篇即是钢铁工厂倒闭的惨状,镜头扫过破败的废弃工厂、失业的工人、工厂周遭恶劣的环境,肮脏、破败、喧闹、凌乱的厂房布满灰尘,空气中弥漫着劣质******的烟雾。同样的“现实困境”在《奏出新希望》中如出一辙,影片开头便交待煤矿关闭管乐团面临解散的现实,镜头展现的画面是乐队成员满脸的失意与沮丧。奈杰尔·马特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到这些电影的某些片段时,你以为看到了肯·洛奇的作品。”这类“含泪的欢笑”的黑色喜剧电影中浓郁的英国北方地域风格、劳工阶层的生活处境、男性角色的失常失语,通常映照的是创作者对工人阶级辉煌往昔的深情怀念,对撒切尔政府带来的失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未来乌托邦式幻想的自我慰藉。与同时期出现的《切勿吞食》(Nil by Mouth,1997)、《战争地带》(The WarZone.1998)等“硬”现实主义电影相比,它们可以被称作为“软”现实主义的代表,正如约翰·希尔所言,“这些电影提供了一种可供集体行动的乌托邦幻想的可能性”。无论其剧情如何怪诞,人物行为如何乖张,也无法遮掩“现实困境”灰败的现实主义底色,故事和人物越不合常理,越见出现实之荒诞,作品黑色幽默的味道也越浓厚。

另一类黑色喜剧电影是被评论界称为“越来越脱离英国社会现实”的当代犯罪题材影片,在此类影片中,往往见出英国当代社会非主流人群的真实境遇,以及对于人性弱点的拷问。如享誉一时的黑色喜剧电影《浅坟》(Shallow Grave,1994),通过描绘英国人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英国文化自身的特点,取得了预料之外的成功。新世纪以来,以盖-里奇导演的《两杆大烟枪》(Lock,Stock and Two **okingBarrels,1998)、《偷拐抢骗》(Snatch,2000)、《摇滚黑帮》(RocknRolla,2008)和马丁·麦克唐纳执导的《杀手没有假期》(In Bruges,2008)、《七个神经病》(Seven Psychopaths,2012)等影片为代表,创作者将黑帮元素植入传统的犯罪题材电影中,故事背景大多为伦敦东区的城市角落,冒险与犯罪无处不在,影片人物多为城市中的边缘人群(尤其是青年),他们大多没有正当职业,为了生存和金钱利益而犯罪。喜剧手法的引入消解了传统黑帮片的严肃紧张,模糊了现实主义的道德批判,这批影片同昆汀·塔伦蒂诺的新型美式黑帮片一道,革新了传统黑帮片的创作范式。

当代英国黑色喜剧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论文例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喜剧电影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国最好看的喜剧电影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喜剧电影选题

值得关注的还有描写同性恋群体的黑色喜剧《九擒九纵九基佬》(Nine Dead *** Guys,2002 ),虽然影片运用了大量后现代主义的拼贴杂耍等叙事技巧,但影片展现的伦敦破败的街景、几乎没有家具的偌大的旧公寓、失业的伦敦青年、******行业的暗流涌动等,依然具有写实的质感。西恩·麦德斯执导的影片《这就是英格兰》(This is England,2006)以一个12岁男孩的视角侧面表现了1982年的英阿之战,以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手法和现实主义的反叛精神,表现了移民问题给国民精神带来的创伤、愤怒和焦虑。此外还有黑色喜剧片《葬礼上的死亡》(Deathat aFuneral,2007),通过“葬礼”这一仪式感极强的场景设置展现英国家庭的交际方式,用一种轻松戏谑又略带伤感的态度,以荒诞与幽默直视死亡和同性恋这样沉重而敏感的社会问题。

总之,无论英国黑色喜剧选取何种题材,采用何种类型样式,无论其如何大胆地调侃现实,“现实的困境”都无所不在。正如乔治·萨杜尔评价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时所说的那样,英国当代黑色喜剧电影的哈哈镜,映照的正是当代英国的社会现实。

二、“含泪的欢笑”:喜剧意识的审美价值

悲则哭,喜则笑,这似乎是不变的真理,而一旦进入哭笑不得的境地,喜剧与悲剧的界限便变得模糊了。当“黑色幽默”进入喜剧,便表现出反讽、荒诞不经、幻灭感与不可知性,成为一种“把痛苦与快乐、异想天开的事实与平静的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黑色喜剧这种既忠于传统喜剧片“产生笑的效果”,又不同于其“颂扬美好、轻松结局”的完整喜剧性构思的影片类型,既可以作为喜剧的变种,也可以作为一种喜剧样式(mode)存在,因为它体现出独特的“喜剧意识”。所谓“喜剧意识”,是喜剧创作者“以高扬的主体意识,以自己的别具冷眼和清醒的理智,揭示喜剧人物的反常、不协调等可笑之处,站在一定的时代与社会的高度,居高临下地审视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丑恶、缺陷和弱点,从而使自己从对象世界中解放出来,实现自我与现实的超越”。喜剧创作者利用这种“超越”让观众发笑,不仅超越了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冲突,也以此来表达作为人类的自由与自信。

黑色喜剧的特殊性,在于“黑色幽默将传统幽默中的‘悲喜交融’延伸到了极端,从饱含同情与悲悯的合乎常情的‘含泪的笑’,发展成一种既不包含同情也不合平常情的感情变形的‘残忍的笑’”。比如《一脱到底》的开篇,就让我们感受到“残忍的笑”喜剧性魅力。影片开场先是一段由1971年拍摄的纪录片《谢菲尔德——前进中的城市》(Sheffield-City on the move)的片段,热情洋溢的旁白向观众解说介绍着这座英国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谢菲尔德的欣欣向荣,明亮色调的画面展示出市民们惬意的“幸福生活”。紧接着,画面转为黑屏,字幕显示:“25年之后”——阴暗的灰冷色调画面中出现了三个落魄的身影:下岗的盖兹带着儿子奈森与好友戴维在一个偌大的废弃钢铁厂无所事事地游逛,试图偷走一根钢条拿去卖钱。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萧条、平凡的个体与残酷的现实、悲观的气氛与主人公漫不经心的态度形成辛辣的对比。消极、厌恶等负面情绪作为黑色喜剧的主题元素,通过“严肃的荒唐”和“幽默的挖苦”实现了观影的间离,以近乎残忍的“喜剧性”直指社会现实。相比《一脱到底》,《奏出新希望》对悲剧底色的现实渲染更加残酷,当菲尔身穿小丑的衣服带着满脸滑稽的油彩说出那句“玛格丽特——他妈的——撒切尔”“为什么上帝让她活着而让约翰·列侬去死!”令人发笑的装束和脸上厚厚的“笑脸”妆容掩盖了他流下的愤怒的泪水。通过将主人公置于不幸之中以衬托其绝望的心境,让观众在无奈中自嘲和“含泪悲笑”,以此达到对黑色现实的“超越”。当菲尔扮完小丑要离开时,雇佣他的女主人给他工钱的同时随口问了句“你不是做这个为主业的吧”他无奈苦笑道:“当然不是,我是煤矿工人,对,就是传说中的‘恐龙、渡渡鸟与煤矿工’。”这句英式俚语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自我嘲讽,暗示煤矿工人每况愈下的社会现实和即将消亡的历史选择。这类影片中的“喜剧意识”的现实投射比比皆是,依托失业与家庭的矛盾,通过“大环境一小家庭”的模式折射出“感情变形的笑”,比如影片《浅坟》中对悲剧结局的喜剧性处理,用绝望感和荒诞性取代了传统的悲剧情感。“化悲惨为狞笑,化严肃为戏谑,悲剧性就成了痛苦的幽默,幽默中又蕴藏着至深的悲痛。”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影片,黑色喜剧电影并不局限于表达一种悲观的宿命感而一味展现消极、绝望的情绪,而是采用不同寻常的幽默或讽刺手法来处理被视为禁忌、死亡或犯罪等主题,使观众体验到欢乐与不适的同时(有时是同时体验到两者)又保留其严肃性,实现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而“破涕为笑”。

另外,英国黑色喜剧电影中的对白设置、地域方言和口音笑料,也是生成其独特喜剧性的重要元素。“以口音取人”的喜剧设置在伊灵喜剧时期就非常流行,一方面口音可以表明说话人的地域特征,另一方面还能显示出其教育背景、社会阶层、收入水平等。英国北方地区是喜剧电影乐于表现的地区,这不仅因为浓重地方口音的天然幽默感,还因为它曾经的工业辉煌和如今的现实破败的对照,使人情不自禁对这样的地域生活产生喜感。英国北部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首都或大都市中产阶级奉行的文化准则常常处于冲突之中,“北方人”和“北方的”形象一经影像呈现,必然带有喜剧意味。英国电影学者查尔斯·巴尔(Charles Barr)甚至说“美国有西部片,英国有北部片”,有意无意间将取材于英国“北部”的电影变成了英国电影的一个类型。《一脱到底》中从口音到穿着打扮显示出浓厚的北方地域风格,也透露出人物携带的“working-class”的讯息。在英国,几乎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即无论说话人什么职业、什么收入,如果他操持一口标准的东南部牛津口音或“BBC口音”,那么即使他正经受失业、或无家可归、或贫困潦倒、或品德卑贱,他也能受到尊重和青睐,因为他仍然在语言上保有上层阶级的特征。正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那句名言:“英国人的阶级都是烙在舌头上的。”除了方言口音,英国黑色喜剧的对白设置含蓄迂回,并不一针见血,令观众在回味中发现笑点,这也是英国剧作传统中一以贯之的民族特色。英国当代的黑色喜剧电影口音的氛围营造、对白的噱头展示以及反讽的喜剧手法等“舌头上”的地域风格,都显示出它对英式传统喜剧风格的传承。

三、“隔岸观火”:现实质感的观赏机制

喜剧从外部形式上统一于笑,而笑是观众的反应,可以说观赏效果直接决定了喜剧的成败。就黑色喜剧而言,观众对黑色主题的接受,以及他们对喜剧笑点的捕捉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阶级身份、影像认知和性格特征的。经历了维多利亚统治时期的英国人民,对盛行虚伪之气的现实早已谙熟于心,面对伪善或卑鄙能够将之迅速地转化为幽默,既然难以改变,何不嘲讽一番。“二战”之后经历了重大社会变革的英国,社会底层阶级的数量骤减,这种变化令电影创作者们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刻画阶级问题的作品上。无论是“残忍的笑”的劳工阶层作品中对现实问题的指涉,还是90年代后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中产阶级族群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讽刺笑料——如《一条叫旺达的鱼》(A Fish Called Wanda,1988)中对中产阶级怪异形象的嘲讽,“阶级笑话”在英国比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引起更广泛的共鸣。

英国学者罗吉·福勒主编的《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中将喜剧描述为“可以唤起人类恶作剧本能,并使这种本能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他将喜剧观赏的心理机制描述为观众在观看一部分人物由于机遇的捉弄或契机的实现陷入一种生活窘态或命运的捉弄,这是观众以一种“隔岸观火”的心态表现出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狂欢精神的恶作剧表现,“例如性******狂患者和观淫癖患者在观看他人的窘境时所体会到的那种快感”。

自古至今,西方喜剧理论家们都非常重视从喜剧的接受主体出发研究喜剧的制笑机制,即欣赏主体的心理机制。现 论家们大多认同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即观众在观看喜剧时可以产生自身相对于喜剧对象的优越感从而引发直觉上的审美感受。霍布斯认为:“笑的情感不过是旁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在强调笑的突发性的同时,霍布斯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片面特征,即观众对于丑、弱形象的审美所产生的荣耀感的笑所包含的更多的是虚荣和妒忌,这种笑表现为“嘲笑”,只适用于部分喜剧。反之在当代英国黑色喜剧电影中,这类“嘲笑”体现出一种“类的自嘲”的倾向。不同于传统喜剧电影中的嘲他与自嘲,“它的嘲弄意味,是一种泛化了的类的自嘲”。其嘲笑的矛头指向了荒谬境地的人类整体,其中的“类”可以理解为普遍(而非典型)环境中的普遍性格,是兼具形而上意味的人类本性和直接人性。所以美国的一位学者在谈及“黑色幽默”时这样描述:“我们发现自己与黑色幽默中的人物同处于混乱和莫名其妙的处境之中。”这些人物“不使我们感到比他们优越,还时常破坏我们无忧无虑的超然态度……所以我们一直在嘲讽自己”。比如《僵尸肖恩》(Shaunof the Dead,2004)就在人类社会遭遇末日恐慌的荒谬境地中表现出“大难临头的幽默—而体现了黑色喜剧的“类的自嘲”。再者,黑色喜剧中主题的特殊性使得黑色喜剧本身天然的指向观众的乐于接受,让观众认为自己高于剧中人物,无论是阶级身份、生活境遇甚至性格特征都较之剧中人物有优势。比如阶级地位的荣耀感表现在《一脱到底》和《奏出新希望》中就十分明显,观众看到失落的主人公失业家庭离散的窘态,上层阶级的观众会产生突然荣耀,同阶层观众也会因具备共鸣而产生感同身受的希望;而喜剧性的设置也让观众不至于无法摆脱影片中的现实困苦,实现喜剧性的接受。又比如《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等片中远离城市主流的边缘个体所经受的事件,使观众产生欣赏的间离感的同时,也因为自身荣耀的假象脱离自身去观照这些“非主流”人群的生活,并在这种视野的观照下发掘其中的喜剧性。

90年代以后,英国社会公众对犯罪等禁忌话题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犯罪在英国电影中的呈现日渐普遍和大众化,这为黑色喜剧电影在英国本土的流行提供了一个可资参照的社会学角度。“影片里所描绘的就像已经消失了的狄更斯式的城市”“社会秩序被一群追求残酷竞争的人所宣扬的霍布斯哲学所取代”,英国社会充斥着游手好闲的散居者和激进主义的冒险家,“社会公众显示了对社会犯罪行为的态度的混乱,这些事实对当代英国电影中对犯罪行为的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可见性影响”。(20)民众对犯罪行为的调侃戏说态度,成为“酷英国”理念滋生的丰沃土壤,民族性格的倾斜直接导致传统的黑帮或犯罪题材电影减少,英国电影的题材明显偏向了犯罪、黑帮、暴力和青年亚文化,英国黑色喜剧电影也随之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张韵,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100024)
 

《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学案》是针对包括美术、声乐、乐器、舞蹈、播音主持、编导等多个专业在内的艺术类考生参加高考的文化课百日冲刺专用教材。

《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学案》目前支持的购买方式有:

全国包邮: 淘宝网购买微信购买拼多多团购

文科全套:淘宝网购买        理科全套:淘宝网购买

       
推荐阅读;
2020版《即兴评述宝典》播音主持编导制作艺考专用中影指定用书
文艺常识配套习题【真题追踪】广播影视编导艺考专业考前专项突破教材主编位彦鲁
2020版《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学案》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刺专用教材
《2020版艺考生报考指南》美术、音乐舞蹈、编导播音影视表演专业,选学校、报志愿、专业考试必备工具书

2020版《美术报考指南》院校报考分析指南,统考校考报志愿院校报考工具书
2020版艺考必备文化课提分宝典-今日出版全国发售,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刺专用教材

 


返回中国艺考网,查看更多>>


志愿填报智能系统

·上一篇:视唱练耳论文 关于视唱练耳中的民族音乐文化元素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下一篇:动画纪录电影论文 关于论动画纪录电影的美学特征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转载声明